指尖健康导读:静止性震颤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1.血铜。血清铜总量降低。 2.尿液。尿铜排出量增高。青霉胺负荷试验有助于,尤适于前期及早期的检出。 3.肝功能异常,贫血,白血球及血小板减少。 4.颅脑CT,双侧豆状核区可见异常低密度影,尾状核头部、小脑齿状核部位及脑干内也可有密度减低区,大脑皮层和小脑可示萎缩性改变。 5.脑电图异常。 6.组织微量铜测定。 帕金森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可检测到脑脊液和尿中HVA(高香草酸)含量降低。颅脑CT可有脑沟增宽、脑室扩大。 帕金森病或帕金森综合征:该病与脑组织中多巴胺含量减少,乙酰胆碱功能相对亢进有关,故应补充多巴胺含量和降低胆碱能功能。 临床上最容易与ET(原发性震颤)相混淆的疾病是PD或帕金森综合征,有学者研究发现PD患者的家族中有高比例的ET患病率;同时ET中有高比例的ET-PD,且往往ET的发病先于PD(帕金森病);于是有学者认为ET是一种PD的顿挫型。但不少学者研究认为ET与PD是两种不同疾病。临床鉴别主要依靠震颤形式及神经系统体征。PD可有动作性震颤,不过静止性震颤更典型。静止性震颤可见于身体各个不同部位,常不对称,其中最典型的表现为搓丸样动作。是由肘部屈伸运动,前臂的前旋后旋运动和拇指运动所致,其频率为4—6Hz,典型静止性震颤随运动开始而消失,病程后期亦可转为姿势性。多巴胺能药物治疗通常可改善震颤。除震颤形式不同外,PD还有肌僵直、运动减少等神经系统体征。 生理性震颤正常情况下仅在维持某种姿势时出现,在某些情况以及使用特殊药物时可加重并成为一种症状,如焦虑、紧张、恐惧、锻炼、低血糖、甲状腺毒症、酒精戒断及某些药物,频率手部为6~12Hz,一般有相应的心理或病史特点,去除触发因素症状即可消失。 一、低铜高蛋白饮食。避免食用含铜量高的食物如甲壳类、坚果类、豆类、巧克力、猕猴桃、库尔勒香梨、动物肝脏、血液等。禁用龟板、鳖甲、珍珠、牡蛎、僵蚕、地龙等高铜。 二、使用药剂驱铜 三、对症: (一)保肝。多种维生素,能量合剂等。 (二)锥体外系。 (三)如有溶血发作时。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静止性震颤的诊断,静止性震颤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静止性震颤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指尖健康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