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健康导读:术后发热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术后第一个24小时出现高热 (>39℃) ,如果能排除输血反应,多考虑链球菌或梭菌感染,吸人性肺炎,或原已存在的感染。 感染性发热多具有以下特点: 1起病急伴有或无寒战的发热。 2全身及定位症状和体征。 3血象:白细胞计数高于***L,或低于***L。 4四唑氮蓝试验(NBT):如中性粒细胞还原NBT超过20%,提示有细菌性感染,有助于与病毒感染及非感染性发热的鉴别(正常值<10%)应用激素后可呈假阴性。 5C反应蛋白测定(CRP):阳性提示有细菌性感染及风湿热,阴性多为病毒感染。 6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正常值为0~37,增高愈高愈有利于细菌性感染的诊断,当除外妊娠癌肿、恶性淋巴瘤者更有意义。应用激素后可使之升高或呈假阳性 非感染性发热具有下列特点: 1热程长超过2个月,热程越长,可能性越大 2长期发热一般情况好,无明显中毒症状。 3贫血、无痛性多部位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引起中枢性发热的疾病以脑血管病、 脑外伤及脑部手术侵袭较常见, 也可见于脑部肿瘤、 癫痫、 酒精戒断和急性高颅压等。此外, 有学者将恶性高热和神经安定剂恶性综合征也归为体温调节障碍一类。 癌性发热是指癌症患者在排除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出现的直接与癌症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和患者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因治疗而引起的发热。 如体温不超过38℃,可不予处理。高于38.5℃,病人感到不适时,可予以物理降温,对症处理,严密观察。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术后发热的诊断,术后发热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术后发热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指尖健康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