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健康导读:胎黄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1.黄疽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也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日渐加重。肝脾可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2,血清胆红素,黄疽指数显著增高。 3.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 4.母子血型测定,检测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疽。 5.肝功能可正常。 6.肝炎综合征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1.湿热郁蒸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 分析:此为阳黄证。湿热之邪蕴阻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故面目皆黄;热为阳邪,故黄疸色泽鲜明;热甚于内.故门渴唇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常用药:茵陈、栀子、大黄清热利湿退黄,佐以泽泻、车前子利尿化湿,黄芩、金钱草清热解毒。 热重加虎杖、龙胆草清热泻火;湿重加猪苓、茯苓、滑石渗湿利水;呕吐加半夏、竹茹和中止呕;腹胀加厚朴、枳实行气消痞。若黄疸动风,见神昏、嗜睡、抽搐,治宜平肝熄风,利湿退黄,方选羚角钩藤汤加减。 常用药:羚羊角粉(另冲)、钩藤、天麻、茵陈、生大黄(后下)、车前子、石决明、川牛膝、僵蚕、栀子、黄芩等。 黄疸虚脱,见黄疸迅速加重,伴面色苍黄、浮肿、气促、神昏、四肢厥冷、胸腹欠温,治宜大补元气,温阳固脱,方选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常用药:人参、附子、干姜、五味子、麦冬、茵陈、金钱草。 2.寒温阻滞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 分析:寒属阴邪,湿性粘滞,寒湿内阻,肝胆疏泄失常,故黄疸晦暗,持久不退;寒湿中阻,脾阳不振,故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腻为寒湿之象。 治法:温中化湿。 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减。常用药:茵陈蒿利胆退黄,干姜、白术、甘草温中燥湿,佐以党参益气健脾,薏苡仁、茯苓健脾渗湿。 寒盛加附片温阳;肝脾肿大,络脉瘀阻加三棱、莪术活血化瘀;食少纳呆加神曲、砂仁行气醒脾。 3.气滞瘀积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或见瘀斑、衄血,唇色暗红,舌见瘀点,苔黄。 分析:气滞血瘀,肝胆疏泄不畅,故黄色晦暗无华。瘀血内阻故右胁下结成痞块,质硬。血瘀内阻,血不循经,故见衄血、瘀斑。 治法:化瘀消积。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药:柴胡、郁金、枳壳、桃仁、当归、赤芍、丹参行气化瘀。 大便于结加大黄通腑;皮肤瘀斑、便血加丹皮、仙鹤草活血止血;腹胀加木香、香橼皮理气;胁下痞块质硬加穿山甲片、广虫活血化瘀。 预防 1.妊娠期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热之晶。不可滥用药物。如孕母有肝炎病史,或曾产育病理性胎黄婴儿贵,产前宜测定血中抗体及其动态,并采取相应预防性服药措施。 2.注意保护新生儿脐部、臀部和皮肤,避免损伤,防止感染。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胎黄的诊断,胎黄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胎黄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指尖健康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