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肺炎于2002年11月开始在广东地区流行,此后相继在香港地区和其他国家陆续报告,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炎,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病原体为新的冠状病毒,WHO也将其命名为SARS病毒,极易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因其死亡率高、传染性强,抗生素疗法治疗无效,而受到医学界的密切关注。WHO于2003年3月15日将其命名公布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2003年5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召开儿童SARS专题研讨会,认为,为了国内外交流方便,将其命名为SARS。小儿发病年龄3个月~13岁,多发生在3岁以上儿童,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一般有明确SARS接触史。
- 是否医保:暂无
- 发病部位:肺,全身
- 挂号科室:儿科,呼吸内科
- 传染性:该病不具备传染性
- 治疗率:10%
- 多发人群:婴幼儿
-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3000元)
- 检查项目: 呼吸肌张力的测定、 屏息试验、 肌张力检查、 痰液细菌培养、 呼吸肌功能测定、 胸部CT检查、 动脉血气分析、 冠状动脉CT检查、 痰液细菌涂片检查、 痰液细胞学检查、 痰液免疫学检查、 痰液显微镜检查、 痰液的一般性状检查、 重复呼吸试验、 痰液病原体检查、 心电图检查、 胫骨后肌肌力试验、 旋后肌肌力试验、 动脉血酮体比测定、 上肢动脉功能试验、
- 典型症状: 发绀、 手指发绀或坏死、 指甲床发绀、 新生儿发绀、 口唇发绀、 口鼻周围发绀、 唇部发绀、 干咳、 小儿干咳、 呼吸困难、 急性呼吸困难、 心源性呼吸困难、 平卧呼吸困难、 劳力性呼吸困难、 咳嗽伴呼吸困难、 肺源性呼吸困难、 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脸颊发灰、 吞咽发呛、 晚发月经、
- 并发症: 休克、 烧伤休克、 小儿休克、 产科休克、 损伤性休克、 老年休克、 脓毒性休克、 新生儿休克、 休克型肺炎、 心源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 小儿感染性休克、 老年人感染性休克、 老年人心源性休克、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出血性休克和脑病综合征、 小儿出血性休克和脑病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