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健康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乳腺囊性增生病的治疗方法,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乳腺囊性增生病应该吃什么药。 乳腺囊性增生病怎么治疗? 一、西医 1、非药物治疗: 囊性增生病绝大部份可以用非手术治疗,如用乳罩托起乳房,用温水热敷、按摩乳房等方法可缓解疼痛绝经前期疼痛。 2、药物治疗: 1、适用人群: 中药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激素治疗,通过激素水平的调整,达到治疗的目的。 2、常用的药物: 黄体酮5~10mg/d,月经来潮5~10天服用;丹他唑200~400mg/d,服2~6个月;溴隐亭5mg/d,疗程3个月; 以增生腺体检测雌激素受体阳性者,口服他莫昔芬(三苯氧胺)20mg/d,2~3个月。 3、不良反应: 激素疗法不宜长期应用,以免造成月经失调等不良反应。 3、手术治疗 1、手术目的: 明确诊断,避免乳癌漏诊和延误诊断。 2、适应证: (1)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疗效不明显,肿块增多、增大、质地坚实者; (2)肿物针吸细胞学检查见导管上皮细胞增生活跃,并有不典型增生者; (3)年龄在40岁以上,有乳癌家族史者,宜选择手术治疗。 3、手术方案: 根据病变范围大小,肿块多少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 (1)肿块切除: 适用于肿块直径<3cm者,可行包括部分正常组织在内的肿块切除。 (2)乳腺区段切除术: 适用于病变仅限于某局部,病理结果示有上皮细胞高度增生、间变,年龄在40岁以上者,可行乳腺区段切除。 (3)皮下乳腺单纯切除术: 适用于有高度上皮细胞增生,且家族中有同类病史,尤其是一级亲属有乳腺癌者,年龄在45岁以上应行乳腺单纯切除术。 (4)乳腺根治术: 适用于35岁以下的不同类型的中等硬度的孤立肿块,长期治疗时好时坏,应行多点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阳性者应行乳腺根治术。阴性者可行肿块切除送病理,根据病理结果追加手术范围。 二、中医 1、中药治疗: 1、适应人群: 疼痛明显,增生弥漫者,可服中药治疗。 2、治疗原则: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化结。 3、药名: 乳癖消片、乳结消颗粒、乳康片等。 二、验方:(以下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1、痰湿型 (1)表现: 患者形体多肥胖,或多疾,或倦怠嗜睡,有的患者皮肤油垢较多,体味明显,或白带多且略偏黄,大便粘稠而不畅顺,或常咯痰,舌质红,舌苔略黄厚,月经来潮时乳房隐隐作痛。 (2)治疗原则: 化痰湿、散乳结为主。 (3)药方: 半夏12克,制南星10克,陈皮12克,浙贝母15克,橘核30克(也可用等量黄皮果核、柚子核等代替),鹿角霜20克,生牡蛎30克(先煎),海藻18克,蜜枣5枚,郁金15克。 (4)用法: 上药加水煎成400毫升,日分2次温服。 2、肝郁型 (1)表现: 月经将来潮时,乳房胀痛,增生小叶疼痛尤明显,怒时则乳房胀痛更甚,平素易郁怒,舌质偏晦暗,或睡眠欠佳。 (2)治疗原则: 解郁散结为主。 (3)药方: 八月扎12克,合欢皮15克,郁金20克,海藻18克,生麦芽32克,赤芍10克,当归6克,柴胡10克,枳壳12克,莪术8克,青皮5克,橘核30克(或黄皮果核、柚子核均可),甘草7克。 (4)用法: 煎、服法同上。 3、血虚型 (1)表现: 面色苍白无光泽或萎黄,体倦乏力,口唇、指甲淡白,月经色淡红,行经时乳腺增生区隐隐作痛,脉搏细而无力。 (2)治疗原则: 补血散结为主。 (3)药方: 当归身12克,川芎10克,丹参15克,鹿角霜18克,黄皮果核30克(或橘核、柚子核均可),黄芪15克,昆布20克(洗去盐分),甘草6克,蜜枣3枚。 (4)用法: 煎法同上,可隔天服1剂,连续服15剂为1疗程,服后如见肿块缩小,可继续服2~3个疗程。 4、肾虚型 (1)表现: 症见腰膝酸软,下肢乏力,或耳鸣、夜多小便、性欲减退、健忘,或白带清稀,月经来潮时,乳房隐隐作痛,舌质淡,脉搏沉细(即用手指略重按始能摸到)。 (2)治疗原则: 补肾散结为主。 (3)药方: 巴戟12克,仙灵脾10克,肉苁蓉15克,鹿角霜18克,淮山20克,海藻15克(洗去盐分),淮山12克,橘核20克(或黄皮核、柚子核均可),甘草5克,蜜枣3枚。如肿块较硬加莪术10克,三棱10克,生牡蛎30克(先煎),海蛤壳30克(生煎)。 (4)用法: 煎服法同上。 指尖健康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乳腺囊性增生病怎么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尽的有关乳腺囊性增生病方面的知识,请关注指尖健康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乳腺囊性增生病”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