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健康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检查项目有哪些。以及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如何诊断鉴别,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常见检查: 常见检查:血常规、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复钙时间、复钙交叉试验(CRT,PRT)、血清α1抗胰蛋白酶测定(α1-AT )、简易凝血酶生成试验、新生儿溶血症筛查 一、检查 1.血常规 (1)血片检查仲可见网织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呈三角形盔形 扭曲形及红细胞碎片。 (2)血小板计数:约93%出现血小板减少,呈进行性下降,少于100×109/L(10万/mm3),严重时少于50×109/L(5万/mm3),常较早出现。周围血可见较多新生的、体积较大的血小板。血小板≤30×109/L时,有颅内出血的可能。 2.凝血检查 (1)凝血时间:正常7~12分,高凝期缩短≤6分,低凝期明显延长,>25秒。 (2)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日龄4天以内≥20秒,5天以内≥15秒可诊断DIC。 (3)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 正常37~45秒,>45秒可作为DIC诊断标准。 (4)纤维蛋白原降低新生儿<150mg/dl(正常200~400 mg/dl)。 (51)D-二聚体增多(凝血酶生成后,激活因子ⅩⅢ,使纤维蛋白单体形成X、Y、D、E碎片,其中两个D碎片形成D-二聚体),敏感性达93%.目前国际上已 将此项检查列为诊断DIC的关键性检测项目。高于正常4倍以上可诊断。 (6)抗凝血酶Ⅲ(AT-Ⅲ)降低,<60%.正常活动度为80~120%,或200~300mg/L 3.纤溶检查 (1)血浆凝血酶时间(TT)延长,新生儿正常为19~44秒,比对照>3秒有意义。 (2)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 24小时后阳性有意义,但阴性不除外DIC. (3)血清FDP增高(>20μg/ml) (4)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 此外,近年来也用几项新的实验指标,如抗凝血酶Ⅱ(AT-Ⅱ)、Ⅶ及Ⅴ因子、血小板B-血栓球蛋白(B-TG)等。 综合上述各项实验室检查,可分为两类:① DIC筛选试验:血小板减少;PT延长;KPTT延长;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②有助于DIC确诊的试验:FDP增多;Ⅶ及Ⅴ因子减少,凝血酶时间延长(不为鱼精蛋白纠正)。 根据原发病因和病情选择B超、CT、X线等各种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并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以上是对于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应该如何鉴别诊断,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易混淆疾病。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如何鉴别?: 一、鉴别 鉴别诊断应注意与重症肝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TTP)、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原发性纤溶亢进症)相鉴别。 1.新生儿出血症 首先应与维生素K缺乏所致新生儿出血症鉴别,婴儿一般情况好,血小板计数、PT、PTT、纤维蛋白原正常,血中FDP正常,维生素K治疗很快显效。 2.严重肝病 严重肝病时常有出、凝血检查异常,因有多发性出血、黄疸、意识障碍、肾功能衰竭、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易与DIC混淆。应结合临床分析,肝病无血栓表现、3P试验阴性、FDP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正常、肝素治疗无效果等。 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本病是在毛细血管广泛形成微血栓:具有微血管病性溶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肾脏及神经系统损害,极似DIC。但本病具有特征性透明血栓,血栓中无红、白细胞,不涉及消耗性凝血,故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一般正常,有时亦可异常,病理活检可以确诊。 4. 其他 此外,血友病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等亦应排除原发性纤溶亢进极罕见,链激酶和尿激酶治疗是典型实例。本病和DIC极难鉴别,因为两者可由同一病因同时诱发,两者均有纤溶特点如出血、FDP升高 两者区别主要是纤溶部位,DIC继发纤溶是对血栓形成生理性反应,典型部位局限于微循环;原发纤溶是在大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活因子。 指尖健康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就是指尖健康为您介绍的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应该做哪些检查,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如何鉴别等方面内容,更多更详细资料请关注指尖健康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了解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